《煌煌京洛行》篇咏古诗,下语善秀,乃可歌可弦,而不犯石垒。足知以诗史称杜陵,定罚而非赏。
吴淇
文帝诗源于李陵,毕生无改。诗家分体以年代者,文帝兼属建安黄初二体,岂文帝为太子与为天子时,有两样笔墨哉?盖建安当羣彦蔚起之时,流派各立,论者盖以建安目之。盖其体庞杂,文帝之体总括於中,要以陈思为杰。至於黄初,王、刘、应、徐,雕丧已尽,而主持风雅唯文帝。而陈思入黄初,以忧生之故,诗思更加沉著。故建安之体,如斑斓黼黻,而黄初之初,一味清老也。
子建[谒帝承明庐]、[明月照高楼],子桓[西北有浮云]、[秋风萧瑟],非邺下诸子可及。仲达、公干,远鄙人风。
读子桓[客子常畏人]及答吴朝歌、钟大理书,似少年美质负才性,而好货好色,且当不得恒享者。桓、灵宝技艺差相埒,而气尚过之。子桓乃得十年天子,都所不解。
《于盟津作》意旖旎以无方,情纵横而皆可。此《凯风》、《黄鸟》,故无妨用卫风,元无画之一兴故也。古人讳之,陋矣。
《芙蓉池作》灵光之气,每于景事中不期飞集,如“罗缨从风飞”、“丹霞夹明月”。直令先人镌心腐毫,不能髣髴。子建“朱华冒绿池”,如雕金堆碧作佛舍寂静尔,天上五云宫殿,自无彼位。平,只此平之一字,遂空千
晋拂舞歌《白鸠》、《独漉》,得孟德父子遗韵。《白紵舞歌》,已开齐、梁妙境,有子桓《燕歌》之风。
《清河作》玄音绝唱。
曹子建之於子桓,有仙凡之隔,而人称子建,不知有子桓,俗论大略如此。(以上《姜斋诗话》卷下)
《月重轮形》篇无穷覆盖,一以犹夷出之,陈子昂面勇耳。(以上《船山古诗评比》卷一)
王世贞
胡元瑞曰:“魏文‘漫漫秋夜长’,独可与属国并驱,染去都尉尚一线也。乐府虽酷似本质,时有俚语,不若子建纯用己调。盖汉人语似俚,此最难体认处。”汉人诗无句可摘,无瑕可指。魏人间有瑕,尚无句也。六朝诗校无瑕,但是有句。
清朝
自三代而后,人主文章之美,无过与汉武帝、魏文帝者。(《艺苑卮言》卷八)
建立门庭,自建安始。曹子建摆设整饰,立阶层以赚人升堂,用此致诸趋赴之客,轻易成名,伸纸挥毫,近似一概。子桓精思逸韵,以绝人攀跻,故交不乐从,反为所掩。子建是以赛过阿兄,夺其名誉。实则子桓天赋骏发,岂子建所能赛过耶?
子桓之《杂诗》二首,子建之《杂诗》六首,可入《十九首》,不能辨也。若仲宣、公干,便觉自远。
汉高帝《大风歌》曰:[安得猛士兮守四方。]后乃殛毙功臣。……魏文帝《猛虎行》曰:[与君结新婚,托配於二仪。]甄后被谗而死。……予笔此数事,觉得行不顾言之戒。
《黎阳作》二首(“朝发邺城”篇)丕虽狂狡,而出音命序,聊亦近何。百年闰位,非无福智人,漫焉抚有如此哉。(“殷殷其雷”篇)只用《毛诗》“雨雪载途”一句,纵横成文,伤悲之心,慰劳之旨,皆寄词句以外。一以声响写之,此公子者,岂不允为诗圣!(同上卷二)
《杂诗》此二首有疑惧意,应作於魏武欲易太子时。盖太子国之副贰,不成一刻离君侧者也。远出在外,而谗人居中伺隙,危道也。此诗虽云杂诗,而后首曰“至吴会”,前首曰“思故里”,可知非作於邺中者。旧注谓文帝为太子时曾至广陵云。前章似仿苏属国,后章似仿李都尉。(“漫漫秋夜长”篇)此首从古诗两《明月》篇来,淘錬及其莹静,味深而色秀。中间句句相生,总以“多悲思”为骨,以“思故里”为筋。二句乃展转披衣之因,“漫漫”句乃展转之缘,“烈烈”句又披衣之缘。“白露”以下,正写彷徨。“白露”句,又缘中之缘。下文一俯一仰,皆今后句兜的一警写出来的。“俯视”句,先写一俯,人凡有愁思必垂其首也。净水波者,水面一片秋光,方省是明月所为,乃又仰看。“天汉”二句,详写一仰,全篇寄意,全在此二句。“明月光”喻魏武。“三五”句即借诗“嘒彼细姨,三五在东”之义,喻子建。“天汉”句,乃带转细姨以就中天。“月光”者喻丁仪王粲之徒。盖“嘒彼细姨,三五在东”者,乃妾不敢当正之诗,谓此三五细姨在东地平之上,用以自比,而以中天之位,让当正之嫡后也。盖此三五细姨本丽天汉,原诗取义,为其抱衾掖庭,非官方之比。此诗未及到秋,细姨在东地平上,天汉亦在东地平上,及时已秋矣。天汉西流,则此细姨随天汉而转,天然亦到中天。墨客彷徨之际,恰当月在中天,则此细姨天然与月相凑一处。“正纵横”,言扶之者众,竟与明月争光,而彼星经所谓前星反流落他处可知矣。“草虫”句又一俯,逗下文愁思。“孤雁”句又一仰,逗下文思乡。二句正从明月照出,而兼映前北风意。“愿飞”句,暗用四皓事,见己无援。“欲济”句,用诗意,见己身在处。“向风”句,又转应第二句“北风”,然不言北者,前已点明,不需重言,罢了知其故里在北云。(“西北有浮云”篇)西北指邺下,即下文之“我乡”也。谓之西北者,乃宸极之所,身为太子,不成一日远去者也。以云为喻者,取东南远洋多风,西北近山多阴故也。曰“浮”者,谓其本之不固。“如车盖”,喻其势之小也。“惜哉”二句,妙在一“适”字,谓魏武本无易储之意,偶为小人辈所荧惑耳。“吹我”二句,东南之行亦非君父意,为小人所间,欲以伺隙,不然未会飘风之前,彼如车盖之如此,方且亭亭,然止於西北,何尝有一些摆荡。“吴会”二句,重在一“久”。赖我圣善之君父,我即偶出,一定即见弃置,但恐事久则变耳。故不能“久留滞”。然此一出,已分弃置。即已弃置,君门万里,岂敢复陈?以是中间惕惕,常怀畏人之念耳。曰“客子”者,言行客在外,孤身无伴,易得人侮,况身为太子如此乎。前章写的深细,后章促急,至末二句换韵处,其节愈促,其调弥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