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路国:属南海道,俗称淡州。石高约6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之兵库县南部之淡路岛。七世纪建立,古称淡道;後与阿波国合称栗国,本身称「阿波路」,由津名郡、三原郡构成。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划入兵库县。
丰後国:属西海道,俗称丰後、丰州。石高约42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大分县之大部分。当代与丰後国合称丰国,文武天皇分为豊前、豊後两国,自成一国。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为臼杵、杵筑等七县;同九年统合为大分县。
因蟠国:俗称因州。石高约9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之鸟取县东部。古称稻叶,为古稻叶国,大化改新後改名因幡。废藩置县後本并入鸟取县。
加贺国:属北陆道。现在之石川县南部。俗称加州、贺州。石高约35万石(庆长时)。古属越国。大化改新时编入越前国。弘仁十四年(823)拥加贺郡及江沼郡为加贺国。室町期间一贯一揆之热点地。废藩置县後,明治十六年,与能登国合为石川县。
备中国:属山阳道,俗称备中。石高约18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之冈山县西部。古吉备国之一部,古名「吉备道中国」,大化改革後分为三国(备前、中、後)。废藩置县後改名深津、小田县,明治五年正式并入冈山县西部。
伯耆国:俗称伯州。石高约21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之鸟取县西部。为古伯耆国,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,称呼稳定。废藩置县曾改名鸟取县、岛根县,明治十四年合为鸟取县西部。
越前国:属北陆道。石高约50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福井县东北部。当代越国之一,天武天皇期间将其三分国(越前、中、後);七世纪後期,除福井郡半部外,插手十一郡构成越前国。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後,敦贺、足羽、福井县分置。
相模国:属东海道,俗称相州。石高约20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之神奈川县大部分地区。当代相武、师长两国与鎌仓别之地,大化改新後合为一国。废藩置县後,小田原、足柄县并出神奈川县。
阿波国:属南海道,俗称阿州。石高约18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之德岛县。当代与淡路国合称栗国;和铜六年(713)正称阿波。後因江户德岛藩而於废藩置县後分置德岛县、名东县,後来统称德岛县。
常陆国:属东海道。俗称常州。石高约53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之茨城县全境。大化改新後自道奥国独立,并合高、久自、仲、新治、筑波、茨城六国统合为一国。废藩置县後茨城与新治分离。明治八年归并,占茨城县北、东部。
佐渡国:属北陆道。石高约1万7000石庆长时)。现在之佐渡全境。初见载於文武天皇四年(700),当代越国一部,天平十五年(743)後属越後国,天平胜宝四年(752)再分。废藩置县後,曾改称佐渡、相川县,最後编入新潟县。
纪伊国:属南海道,俗称纪州。石高约24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之三重县西部及和歌山县。古称「木之国」,因「木之国」之音变长,和铜六年(713)正式名为纪伊。大化改新自主一国。废藩置县後分为三重县一部及和歌山县。
飞驒国:属东山道,俗称飞州。古称斐太、斐陀。石高约4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之岐阜县北部。大化改新时立为一国。废藩置县後初为筑摩县,明治九年与美浓合为岐阜县。
日向国:属西海道,俗称日州、向州,石高约17万石(庆长时)。现在之宫崎县全境。当代袭国之一部分,占九州东南部大部分地区。和铜六年(713)分设大隅国後立一国。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美津、都城两县,明治六年合为宫崎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