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idu_clb_lt_id = "519311";
秦汉期间,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一个大同一的期间,文明、经济繁华,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,相同了中国与西亚、欧洲和非洲各国的文明和经济交换。当时人们的起居体例仍然是席地而坐,室内的家具陈列根基持续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席、床、榻、几、案的组合格式,漆木家具完整代替了青铜器而占有主导职位。
比枰大些的坐具为榻。《释床帐》长狭而卑曰榻,言其榻然近地也。”这里说榻狭而卑,是和床对比而言。服虔《浅显文》床三尺五曰榻,板独坐曰枰,八尺曰床。”(《初学记》卷二十五)以今制折合,则榻约长84厘米,床约长192厘米。河南郸城出土的西汉石榻,有“汉故博士常山大博王君坐榻”刻铭,长87.5厘米,与《浅显文》所记长3.5汉尺之数字极其靠近。这类长度的塌当然不能卧,只能坐,如《高士传》说管宁“常坐一木榻,积五十余年,何尝箕股,塌被骗膝处皆穿”(《承平御览》卷七六)。榻也以一人独坐为尊。《世说新语?刚正篇》刘注引《语林》(杜)预征吴还,独榻,不与来宾共也。”《排调篇》刘尊祖少为殷中军所知,称之于庾公。庾公引见,坐之独榻上。”这些史料的期间虽稍迟,但与汉制应无大异。二人共坐者,则称合榻。《三国志?吴志?鲁肃传》合榻对饮。”《诸葛融传》合榻促坐。”汉画像石上呈现过二人坐一榻的图象,应即合榻。至于南北朝时多数人共坐之连榻,汉朝仿佛还未呈现(孙机《汉朝物质文明质料图说》,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,第220页)。
秦汉期间仍保持商周以来席地而坐的风俗,是以几、案、床等家具都比较低矮。几、案形状不一,上面大多涂有黑漆或红漆,并绘制出各种精彩的斑纹,少数还在大要施有浮雕。它们与汉朝精彩的漆器杯、盘、尊、壶气势大抵分歧。汉朝的案比先秦的长些。有的还做成堆叠的二层案,好放更多的器物。食案则多做方、圆二形(陈平《中国居住文明》,香港中华书局1992年版,第63页)。前已述及,此处不赘。
供储藏用的家具有厨和匮。《论衡?感虚篇》又《是应篇》谓燕太子丹质秦求归,秦王提出的前提中有厨门木象生肉足,乃得归。”这里所说的厨当指贮物之厨。西周青铜方鬲之座常在正面设两扇门,门上铸出守门之别者。此风能够为后代之厨所因循,厨门上也饰有刖者木像,以是说“生肉足”。《晋书?顾恺之传》恺之尝以一厨画,糊题其前,寄桓玄。”也应是此类厨。辽阳棒台子屯东汉墓壁画中有大厨,厨顶作屋顶形,一女子正开厨门取物,可见此中贮有玄色之壶(图77)。《广韵?上平声十虞》■,帐页,似厨形也。出陆该《字林》。”可知厨形似幄帐,正与上述壁画相合。日本奈良法隆寺所藏七世纪制作的玉虫厨子,厨顶仍作屋顶形,还因循着这一轨制。与厨比拟,匮则用以储存较贵重的物品,如《楚辞?七谏》玉与石其同匮兮。”《汉书?高帝纪》与功臣剖符作誓,丹书铁契,金匮石室,藏之宗庙。”山东沂南画像石中有其图象(图78),河南灵宝与陕县刘家渠汉墓皆出土过陶匮,这些陶匮宽窄凹凸的比例非常均匀调和,直到唐朝其外型仍无多大窜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