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场好戏,谁想错过?御史中丞李然才方才和小天子杠上,后脚根这一介白身的秀才,也谈起了这件事,世人忍不住猜想,这王安石是不是李然治下的“良民”,给李然来做托的?
但有了科举的但愿,王安石信赖,以他多年堆集的学问,中士不在话下。到时候入阁拜相,一定是水中楼阁之事!
可正牌汗青上王安石是甚么样的人,陆承启也晓得一二。虽说他文学成就上是不错,但施政起来不顾结果。解缆点是好的,何如过于焦急,过于抱负化,加上保守派的力量太大,即便有宋神宗的支撑。也难逃失利的了局。实在当时候若王安石的性子不是那么拗的话,与保守派做一个好处的让步,熙宁变法还是能持续下去的。也不至于宋神宗一驾崩,宋哲宗即位。高太后垂帘听政,就启用保守派的司马光,全面拔除新法。
晓得了王安石有多大的本事,陆承启也敢放心听听他的学说。能让积贫积弱的北宋改良局面,王安石的才气无庸置疑。可很多东西,听听就好,实施起来却要三思而后行。陆承启早就接收了打消官盐的经验,一个政令下达,连累之人何止百万?
王安石一听,想想仿佛也没有甚么可辩驳的处所。以一介白身,能跻身大理寺旁听,这已经是极大的宽大了。如果不知进退,落了小天子面子,恐怕本日便讨不了好去。如许浅白的事理,王安石还是懂的,见好就收嘛!
从这方面来看,王安石的才气无庸置疑。他是一个好官员,却不是一个好政治家。政治是让步的艺术,为了达到目标,恰当的让步不是软弱,而是为了今后着想。官员和政治家是两回事,做得了好官,却不必然当得好政治家。这也是为甚么很多好官难以升迁的启事,得了口碑,却不懂让步,不懂凑趣,不懂疏浚枢纽,天然升姑息慢。
只听王安石趁着这个气势说道:“介甫所诉第二件事,便是前日关中张载得陛下邀约,入马车畅谈一事。”
王安石此话一出,陆承启倒是始料不及。孔夫子有云,不患寡而患不均,确切是真谛。有了先例,前面的人不免妒忌。哪怕是王安石,胸中自有抱负之人,也难逃这个定律。常言说得好,文无第一。武无第二。凭甚么以你的才学能获得小天子的赏识,我的才学比你高多了,却还是一介白身?王安石恐怕也是如许的心机,陆承启稍稍一想便能明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