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城中,有唤作永安坊的地点,工部尚书黄锡时的宅府,便坐落在这条繁华的大街上。前有国子监,后有京兆府衙门,可谓是寸土寸金。这是先皇念黄锡时劳苦功高,特地赏赐给他的。单单是这套宅子,到了现在来讲,已经估价过万贯了。
刘太医诊治过以后,迟迟下不了笔开方。另一个太医姓梁,摸到了黄锡时的脉搏以后,也是眉头紧皱,说不出一句话来。
刘太医也叹道:“此方乃重症济急,如果再服三日,垂白叟还不能醒过来的话,恐怕有不测……我等学艺不精,有负陛下所托,实在忸捏……”
再合计一番,回宫禀告陆承启。陆承启听得黄锡时真的病入膏肓,震惊莫名:“此话当真?你们没有诊错脉,估计棍骗朕?”
两名太医是翰林院医馆内里医术算是高超的两位,在老管家的带领下。迈步进了黄锡时的房间,来到了黄锡时的病榻前。
两人果断不受,告别出府。临行前还叮咛黄成柊,如果垂白叟醒了,从速请太医局医治。或者直接从他们府上请人,若能赶得及,他们必定到如此……
中医讲究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四法,这两名太医都是医术高深之辈,单凭一个望字诀,就看出了一丝端倪。本来躺在病榻上的黄锡时,早已不复以往红润的神采,脸颊坍塌,皱纹深深嵌入皮肤当中,整小我形神干枯,好似行姑息木一样。
“大夫”这个词,前朝未有之。唯有大顺立国后,设置医官和安大夫、成和大夫、成安大夫、成全大夫、保和大夫,保安大夫等。“大夫”一词,才算是专指大夫。前朝普通把大夫称为杏林、郎中或者医师等,大夫原是官名,并不指大夫。如大顺朝便有御史大夫、谏议大夫、通侍大夫、正侍大夫、宣正大夫、履正大夫、协忠大夫、中侍大夫等官名。官方不懂这些,以为这些官方的太医的官名“大夫”听起来很有权威,渐渐地把“大夫”一词,特指大夫。除此以外,另有太医等称呼,但是权威性就要差一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