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炊的事说好了,里正和族长、杨秀才就留在了杨家用饭。
在饭桌上郑氏问肖月,“月儿,你们如何分的家?”
因为要买的东西多,以是杨昌发去肖家借了牛车。
木盆、木桶、案板这些东西,肖月在明天回娘家的时候,就奉求本身的爹帮着做了,坛坛罐罐的也都买了几个。
肖月回身对着她,“大嫂,你可别胡说话,我们能有多少钱呀。这甚么东西都没有,要买的东西可不就多了。没钱就只能借了,我们借了10两银子的内债。大嫂你看看是不是先借点让我们还债,毕竟我们是一家人,甚么都好说呀!”
肖月说:“住的屋子是我们的,另有10斤面和10斤米。”
杨昌发找来了同村的李大哥,他常日里就是到处给人盖屋子。李大哥的人是不错的,就是他的媳妇李嫂子整天里说长道短的,跟杨昌发的大嫂李氏另有桂花娘三人是村里的长舌妇。
“每年3两银子,50斤面50斤米,四身衣服和过节礼。没甚么,我们两个勤奋点日子也就好过了。”肖月顾忌着杨昌发以是开口的时候给郑氏使了眼色。
杨老爷子难堪的看着杨族长,“族长,这个是我们已经说好的了,老二他们也已经同意了。”
昌发点了点头,杨家都已经说好了并且杨昌发也同意了,杨族长也就不好再说甚么了,然后杨秀才就把这些筹议好的写下来一式三份。
肖月对着杨老爷子说:“爹,我们两只能给你们这些东西,你看看同意吗?”
去到药铺买了要用的调料,只是肖月还没有找到花椒,看来哪天要跟着杨昌发去趟山里找找看。
两人先是去了杂货铺子,肖月买了盐、糖、酱油、菜油、醋等调料,又买了碗、盘子、筷子等一些东西。
现在杨昌发他们的屋子里,进门的左边垒了灶台,肖月把桌子放到灶台的中间,把案板放在了上面。乡村的案板很大,差未几跟全部桌子一样大。嫁妆等物都放到了炕梢的箱子上去。买来的调料、菜刀、碗盘等都放在结案板上靠里的处所,粮食放在了旧衣柜里。新衣柜被挪到了本来放着桌子的处所。
回到家里的时候,李氏正在院子里干活,看到肖月和杨昌发买了这么多的东西返来,斜着眼睛瞅着他们,“二弟,这是去到那里发的财呀?买这么多东西?”
杨秀才正在写的时候,吴氏出去对着里正说:“里正,既然这分的东西都写了,那么我们老两口的扶养也得写吧!”
杨昌发瞟了一眼吴氏开口说:“娘,每年3两银子,50斤米和50斤面,布料和过节礼,这些是我能给的扶养了。你如果不承诺那就再给我分几亩地吧。”
肖月跟杨昌发筹议了一下就在屋里门口的位置垒个灶台,如许做饭的时候屋里的油烟很快就能出去。因为没有青砖就用石块跟黄泥垒,只要2个灶眼,一个烧饭一个烧菜就行,灶台比较简朴一个下午也就好了,放一天让灶台干干就行了。灶台的面是用黄泥抹了一遍。
郑氏的神采因为肖月的话变得很欠都雅,“那扶养呢?”
肖月想了想去到布庄里买了一匹藏青色棉布,粉红、淡黄、深紫色的棉布也各买了5尺,现在顿时就4月尾了,气候也渐渐的热起来,要开端做夏装了。
肖月冲着李氏的背影翻了个白眼,不这么说李氏才不会走,真让她感觉本身家有钱,这又不得安宁了。
肖月想今后盖新房必然要用青砖垒个灶台,再用石板铺灶面,如许看着也洁净整齐。
晚餐的时候肖月带着杨昌发还了肖家。
杨昌发冷声打断了吴氏的骂声,“娘,我是爷爷养大的,当年征兵你不出钱又不舍得大哥去让我去的时候,不是就说我的命是你给的要我给你还命,我已经把命还给你了,现在能活着那是我命大,今后别老是用你生了我来要胁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