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里桥边女校书,枇杷花里闭门居。
落款为:“七十一年壬戌四月写呈采芹道兄赐留,老病缠身,眼昏手掣,不敷辱教,聊觉得念耳。大千弟爰,八十有四岁,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。”
扫眉才子知多少,管领东风总不如。
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
这是陆游《海棠歌》中诗句。写的是成都城西碧鸡坊的海棠。
含苞的时候,是一点一点的酡红,像一根根的洋火,在风中噌噌地擦着了,细细的梗子举起一小团药料,收回了暖和动听的光焰,很芳华,很怀旧。花后的海棠叶子,满是小片小片的,绿得有些暗,暗得有些深沉,好似心胸大爱一样的,对着小小的花苞花影,疏落有致地映托着。花苞翻开的时候,色彩就淡了,花瓣为粉红色,仿佛是有人正要对着鸾镜,来妆饰甜香光滑的美人颊,簪子挑起一点胭脂放在手心,再用清露化开了,才成了这般淡淡绮梦普通的色采,古典极了。
写的亦是碧鸡坊一带的海棠。《三巴记》中有记录海棠溪的笔墨:净水穴左为龙门,峭壁平分,瀑布下垂,春游泛艇,必盘曲经此,渡江而归。穴之右为海棠溪,溪置花木,当夏涨时,擘舟深切,可数里而得幽胜矣……真是瑶池,如同博山炉上氤氲的那层龙涎香,幽胜奥秘得直教民气机恍忽。
海棠这个词真是讨人喜好。
卅年家国关忧乐,画里应嗟我白头。
陆游在中年之时曾客居成都数年之久。亦留下了很多与海棠有关的笔墨,号称“海棠癫”。比方在《张园海棠》里,他又写:“……西来始见海棠盛,成都第一推燕宫。池台打扫凡木尽,六合眩转花光红。庆云堕空不飞去,时有绛雪萦轻风。蜂蝶成团出无路,我亦狂走迷西东……”春季的锦城,陌上小南风薰薰地吹着,绛粉色的花瓣薰薰地飞着,成群的蜂蝶薰薰地舞着……他饮罢了酒。打马薰薰地走着,一不谨慎,就走到了江月倾斜,繁花深处,……这幽迷之境,那里是西,那里是东,那里是人间,那里是年事?
那些海棠,亦曾与她花面交映。古蜀的青山道陌,锦江的流水白云,都曾见证――花似美人,美人如花。相看两不厌。而花与美人,都是生之造化,都是蜀地之福。读诗不知当日事,看花犹是旧时人。从诗篇中漏过的时候,才是仓促过客。
成都是海棠之乡。在唐宋期间,成都海棠就已成片莳植,濯锦清江穿城而过,海棠树夹岸而生。一向伸展到城外。春来花开之时,花光逶迤,一片云蒸霞蔚,占尽了风骚秋色。极其壮观。故海棠又得名“蜀客”,“川红”,惹得文人骚人赋咏无数,《益州方物略》中就有写:蜀之海棠,诚为天下绝。
他看那海棠红,是猩猩红。看那枝叶绿,是鹦鹉绿,看在眼里,满是喜好。海棠是他的心头好。是他的风月才子。以是他才说:蜀姬艳妆肯让人?花前顿觉无色彩。
东风袅袅泛崇光,香雾空蒙月转廊。
那么,那浣花溪畔的女校书薛涛呢?
在浣花溪畔,薛涛首创了一种红笺,专门用来誊写诗文。她取胭脂木,加以玉女津的井水泡软捣浆,滴入海棠花汁,掺上云母粉,经心建形成绯红泛香的信笺,专门用来填写诗句。因是薛涛初创,世人又称之为“浣花笺”和“薛涛笺”。单是名字,就已婉丽之极,并且小笺天生后,另有天然的松斑纹理,云母的点点萤光,若隐若现的花香,情义娟娟的墨痕……用如许的纸来题诗,即使心中莲花开得漫山遍野,旁人看了,还是山崩地裂的冷傲。
这是王建的《寄蜀中薛涛校书》。写薛涛的老景糊口。是时,薛涛以女羽士装束,幽居于浣花溪畔的枇杷巷,又建吟诗楼于碧鸡坊,才学还是超脱似东风,脾气却已清幽如古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