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海之人,结为兄弟,亦何轻易,必有志均义敌,令终如始者,方可议之。一尔以后,命子拜伏,呼为丈人,申父交之敬,身事彼亲,亦宜加礼。比见北人甚轻此节,行路相逢,便定伯仲,望年观貌,不择是非,至有结父为兄、托子为弟者。
古者,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,名终则讳之,字乃可觉得孙氏。孔后辈子记事者,皆称仲尼;吕后微时,尝字高祖为季;至汉麦种,字其叔父曰丝;王丹与侯霸子语,字霸为君房。江南至今不讳字也。河北人士全不辨之,名亦呼为字,字固呼为字。尚书王元景兄弟,皆号名流,其父名云,字罗汉,一皆讳之,其馀不敷怪也。
畴昔侯霸的子孙,称他们的祖父叫家公;陈思王曹植称他的父亲叫家父,母亲叫家母;潘尼称他的祖叫家祖:这都是前人所做的,而为古人所笑的。现在南北民风,讲到他的祖辈和父母双亲,没有说“家”的,乡村里卑贱的人,才有这类叫法。见和别人说话,讲到本身的伯父,用排行来称呼,不说“家”,是因为怕又比父亲还尊,不敢称“家”。凡讲到姑、姊妹、女儿,已经出嫁的就用丈夫的姓来称呼,没有出嫁的就用排行来称呼,意义是行婚礼就成为别的家属的人,不好称“家”。子孙不好称“家”,是对他们的轻视忽视。蔡邕文集里称呼他的姑、姊为家姑、家姊,班固文集里也说家孙,现在都不通行。
畴前贵爵本身称本身孤、寡、不谷,今后今后,固然孔子如许的圣师,和弟子说话都本身称名。厥后虽有自称臣、仆的,但也很少有人这么做,江南处所礼节轻重各有称呼,都记录在专讲礼节的《书仪》上。北方人多本身称名,这是当代的遗风,我小我以为本身作名的好。
《礼记》上又说:“-设想作文章不消避讳,在庙里祭视不消避讳,在君王面前不避本身父祖的名讳。”可见听到名讳应当有所考虑,不必必然要仓猝走避。梁朝时有个叫谢举的,很驰名誉,但听到本身父祖的名讳就哭,被世人所耻笑。另有个臧逢世,是臧严的儿子,学问结壮,操行端方,能保持家声。梁元帝出任江州,派他去建昌督办公事,都县的百姓,都抢著给他写信,信多得迟早堆积,堆满结案桌,信上有写了酷寒”的,他看到了必然对信堕泪,再不察看作复函;公事常是以不得措置,引发人们的指责痛恨,终於因避讳影响办事而被召回。这都是把避讳事情做过甚了。
前人都喊伯父、叔父,而当代多单喊伯、叔。从父兄弟姐妹已孤,而本空中喊他母亲为伯母、叔母,这是无从躲避的。兄弟之子已孤,和别人发言,对著已孤者叫他兄之子、弟之子,就非常不忍,北方人多叫他侄。按之《尔雅》、《丧服经》、《左传》,侄虽通用于男女,都是对姑而言的,晋代以来,才叫叔侄。现在叫他侄,处置理上讲是对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四海五湖之八,结义拜为兄弟,也不能随便,必然要志同道合,始终如一的,才谈得上,一旦如此,就要叫本身的儿子出来拜见,称呼对方为丈人,表达对父辈的敬意,本身对对方的双亲,也应当施扎。迩来见到北方人对这一点很草率,路上相遇,便可结成兄弟,只需看年纪长幼,不讲是非,乃至有结父辈为兄,给子辈为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