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李嘉诚:我一生的理念 > 优势互补才能双赢
有一个食品加工商,他的产品在本地卖得不错,但就是一向打不到外埠市场,主顾群仅限于本地。
1998年,在接受了亚洲金融危急的磨练后,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局为了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,开端将经济生长的重点着眼在高科技和高减产值上,而李嘉诚天然不会放过这个机遇。他非常看好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局提出的一个首要生长打算―将香港扶植成为“国际中医药中间”。
阛阓中的一个计谋就是相互赐与、相互互利。一样大的一块蛋糕,分的人越多,每小我分到的就越少,人们就会是以去争抢食品。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联手制作蛋糕,那么,蛋糕做得越大,我们就越不会为眼下分到的蛋糕太小而感到不平了。因为我们晓得,蛋糕还在不竭做大。并且,只要把蛋糕做大了,底子不消忧愁可否分到蛋糕。
此次的合作,能够说是他们两家各取所需,共赢互利的局面。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说过:“合作,在那些妄自负大的人眼里,或许是件软弱或光荣的事情,但在我看来,合作永久是聪明的挑选,前提是只要对我无益。”商界通过缔盟合作而相互强大的例子多得数不堪数。在强手如林的期间,想要单打独斗站稳脚根是很困难的,团队合作、尽力合作是几近统统胜利企业,都会在运营过程当挑选的一个别例。
“只要我们合作,我能够把你的产品运向天下各地,你能够免却一多量运费,这笔钱能够用在你的产品营销上,一举两得。”物流公司的老总话说得很有事理,那位加工商考虑了几天后同意了。
● 李嘉诚案例
急于开辟外洋市场的同仁堂个人与李嘉诚几经打仗,终究在2003年12月4日正式达成合作意向,共同合伙建立了一家新公司―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。同仁堂个人与李氏旗下和记一样占股49%,余下2%的股权另由同仁堂选定的小企业出资占有。
但是与本地比拟,香港在中医药方面根本相对亏弱。李嘉诚资金固然薄弱,但是贫乏技术方面的支撑,是以他决定在本地寻觅能够合作的中药企业,以实现两家在资本和资金方面的上风互补,终究,李嘉诚挑选了同仁堂个人作为合作工具。
在当今这个狠恶合作的贸易社会中,贩子们已经逐步认识到“孤胆豪杰”并不是明智之举,费时吃力,成果也并不快意。一个胜利的企业家不会伶仃本身,而是加强与外界的联络,尝试着与别人停止合作。贩子之间相互合作,更加有助于合作。结合起来,两边从对抗到合作,从无序到有序,从长久的存在到永久的耸峙,合作力天然也就加强了,企业也就能够获得持续的生长。
作为中药财产的“领头羊”,同仁堂个人对李嘉诚是有充足吸引力的。同仁堂是一家具有300多年汗青的老字号企业,在当时每年能够出产中成药1万多吨,已获得出产批准文号的中成药种类近千个,长年出产的种类400多个,并能出产24个剂型产品,每年在海内市场的发卖额高达上亿元。但是就是如许一个老字号企业,内销才气却很差。按照2003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,同仁堂个人的药品在中国发卖了6.76亿港元,在外洋仅仅发卖了2900万港元。这明显与同仁堂“站稳亚洲,迈进欧洲,渗入美洲,斥地大洋洲”的目标大相径庭。
本来,物流公司的运营一向平平,想要寻求生长的老总偶然中传闻了加工商想要生长外省市场的打算,就想到了与其合作,既能借助食品加工厂的需求晋升本身的停业量,也能通过此次的项目,给本身在外省打出告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