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三字经・百家姓・千字文・弟子规 > 第2章 三字经(1)
为人子,方[1]少[2]时,亲[3]师[4]友,习礼[5]仪。
汉朝人孔融四岁时,就晓得让哥哥吃大的梨。这类尊敬谦让、和睦兄长的事理,是每小我该当打小就晓得的。
为人后代的,从小就要靠近教员和朋友,以便从他们那边学习到做人办事的事理和礼节。
【注释】
香[1]九[2]龄[3],能温席[4],孝于亲,所当执[5]。
如果从小没有好好教诲,仁慈的赋性就会变坏。那么教诲最好的体例呢,就是要使孩子用心致志地学习。
玉在没有雕镂加工前,只不过是块标致的石头。一小我的成才之路需求磨练和刻苦研讨才气成为有效的人。我们常传闻,有的孩子聪明过人,被誉为神童,但是神童长大了仿佛没甚么过人之处。宋朝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,家里世代以种田为生,长到五岁,都未曾熟谙笔墨纸砚。俄然有一天,他哭着喊着要这些东西。父亲虽感到惊奇,还是从邻家借来。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,诗句以扶养父母、连合本家为内容,很有文采、包含事理,值得一看。人们垂垂把他父亲当来宾一样接待,有人还费钱求仲永题诗。他父亲以为如许也不错,就不让他学习了,每天拉着他四周拜客,厥后方仲永和浅显人也就没甚么两样了。方仲永的贯穿才气是有天赋的,比普通人聪明很多,终究式微成一个平常人,是因为他后天没有好好受教诲。如许资质聪慧如此有才之人后天没有培养尚且要成为平常人,那么,那些不是天生之才本来就浅显的人,又不接管后天教诲,想成为不平凡的人恐怕很难吧!
【译文】
【注释】
【解读】
首[1]孝悌,次[2]见闻[3],知某数[4],识某文[5]。
【解读】
孩子不好好学习,是很不该该的。小时候不好好学习,到老的时候既不把握知识,又不懂做人的事理,能有甚么作为呢?
【译文】
【译文】
【注释】
子[1]不学,非[2]所宜[3],幼[4]不学,老何为[5]。
【注释】
[1]首:首要,起首。[2]次:其次。[3]见闻:见到和听到的事。[4]数:指数量。[5]文:指文理。这里指圣贤故事的出处。
[1]子:后代。[2]非:不,不是。[3]宜:应当,该当。[4]幼:年纪小的时候。[5]何为:干甚么,做甚么。
最后的《三字经》由南宋的王应麟编辑,情势上篇幅短小,三字一句,两句一韵,读起来朗朗上口。内容上有活泼风趣的汗青人物故事,寓含深切的思惟事理;表达上颠末千锤百炼,具有极强的传染力,更寓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服从。该书明清以来续有补充,至民国初年,国粹大师章太炎做了弥补订正,名为《重订三字经》。
【注释】
只是扶养后代吃穿而不好好教诲,是做父母的错误;只是对门生教诲,但不严格要求,就是做教员的怠慢渎职了。
东汉人黄香,九岁的时候就晓得贡献父亲,夏季用本身的体温为父亲暖睡觉的席子。这是统统贡献父母的人都该当实施和仿效的。
前人以为万物之数始于一,平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采取十进制计算体例。中国发蒙教诲也正视数学的教诲,重视天然方面的知识根本,就像明天的小学就要学会四则运算一样。因为只要根本安稳,才会有延长下去的生长,做人和做事也一样。
一到十是根基数字,十个十为一百,十个百为一千,十个千为万……,一向延长下去。
汉宣帝期间,有叔侄二人――疏广和疏受,官至太傅和少傅,都是教诲太子的官衔。教了五年后都称病回籍,归田养老。天子和皇太子犒赏他们很多钱,以谢教诲之恩。回到故乡后,他们只顾着与家里族人、亲朋老友、乡里费事人停止宴会,把钱都送给乡里贫寒人家,而不给子孙们买地步,留财产,人们就问他们为甚么。他说子孙们如果本身勤奋,天然可挣钱;如果留下很多钱,只怕他们变得依靠、怠惰,落空斗志,也没甚么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