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张继诗,古人所传者唯枫桥夜泊一篇,荆公诗选亦但别诗两首,乐府有塞孤一篇。而皇甫冉集合,载其所寄六言曰:“京口恋人别久,扬州估客来疏。潮至浔阳归去,相思无处黄历。”冉酬之,而序言:“懿孙,予之旧好,祗役武昌,有六言诗见忆,今以七言裁答,盖拙于事者繁而费。”冉之意,以六言难堪工,故衍六为七,然自有三章曰:“江上年年春早,津头日日人行。借问山阴远近,犹闻傍晚钟声。”“水流绝涧整天,草长深山暮云。犬吠鸡鸣几处,条桑种杏何人?”“门外水流那边,天涯树绕谁家。山绝东西多少,朝朝几度云遮。”皆清绝可画,非拙而不能也。予编唐人绝句,得七言七千五百首,五言二千五百首,合为万首。而六言不满四十,信乎其难也。
总持寺唐敕牒
国朝宿卫禁旅迁补之制,以光阴功次而递进者,谓之排连。大礼后,次年殿庭较艺,乘舆临轩。曰“推垛子”。其岁满当去者,随其本资,高者以正任团练使、刺史补外州总管、钤辖,小者得州都监。当留者于军职内升补,谓之转员。唯推垛之日,以疾不趁赴者,为害甚重。绍兴三十二年四月,予以右史午对时将有使事,与上介张才甫同饭于皇城司。有一老兵。幞头执黑杖子,拜辞皇城干办官刘知合,泣涕哽噎,刘亦为恻然。予问其故,兵以杖相示,满其上皆揭记士卒姓名营屯事件。云身是天武第一军都批示使,曾立军功,积官至遥郡团练使,本年满当出职,若御前呈试了,便得正任使名,而为近郡总管。不幸小疾,遂遭拣汰,只可降移外藩将校,在身官位统统除落,方伏事州都监听管营部辖。三十年勤奋,一旦如扫,薄命不偶,至于如是。坐者同感喟怜之。按崇宁四年有诏,诸班直尝备宿卫,病告满尚可疗者,殿前批示使补外牢城批示使,盖旧法也。
唐世符帖文书,今存者亦少,隆兴府城内总持寺有一碑,其前一纸,乾符三年,洪州都督府牒僧仲暹;次一纸,中和五年,监军使帖僧神遇;第三纸,光启三年十一月,中书门下牒江西察看使。厥后列衔者二十四人,曰: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杜逊能,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孔纬,而后检校左仆射一人,检校司空二人,检校司徒八人,检校太保三人,检校太傅一人。检校太尉三人,检校太师一人,皆带平章事著姓,太保兼侍中昭度不书韦字。检校太师兼侍中一人,太师兼中书令一人,皆不著姓,舍杜、孔、韦三正相以外,余皆小书使字。盖使相也。后又有节度使钟传两牒,书画端劲有法,如士人札翰,今时台省吏文不能及也。嘉祐二年,雒阳人职方员外郎李上交来豫章东湖,见所藏真迹,为辨之云:二十一人者,乃张浚、朱玫、李福、李可举、李罕之、陈敬瑄、王处存、王徽、曹诚、李匡威、李茂贞、王重荣、杨守亮、王镕、乐彦祯、朱全忠、张全义、拓跋思恭、时溥、王铎、高骈也。而注云:“见僖宗纪及实录。”以予考之,自三相及拓跋、乐彦祯、时溥、张浚、朱全忠、李茂贞诸人外,如李克用、朱瑄、王行瑜皆是时使相。不该缺,而朱玫、王铎、王重荣、李福皆已死,所谓太师中书令者,史策不载,唯陈敬瑄检校此官而兼中令,最后者其是欤?他皆不复可究质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