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这时,没有早一步,亦没有晚一步,王稚登呈现了。就在马湘兰“披发徒跣,目哭皆肿”的环境下,王稚登操纵干系四周周旋办理,方才让湘兰离开了险境。再豪放的女人亦是女人,特别在遭到打击,非常脆弱的时候,更巴望有一个臂膀能够倚靠。何况,援救她的人,还是当时的吴中才子,书法名流。射中必定普通,湘兰爱上了他。
彼时,马湘兰亦知王稚登已有妻室,薄命怜卿甘做妾,她仍然想委身于他。她视王郎是人间可贵的故意人,他对她有恩,她想用全部身心来还。可他偏不肯,说辞甚是仁义,正气凛然:“脱人之厄因觉得利,去厄者之者多少?”意义是,我救你离开伤害之境,并未曾想要图女人甚么呀。王稚登的回绝实在让马湘兰好不失落,但同时又让那君子形象进一步深植湘兰心中。湘兰这边是爱之深,恋之切,怎肯等闲放弃,她始终信赖,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,终有一天,她的王郎,会欣然接管本身。
当君怀归日,是妾断肠时。返回金陵后,马湘兰心力交瘁,不久后就分开了人间,时年五十有七。生命的闭幕,让她的爱,成为爱过。
书中又载,马湘兰为人旷达,性望轻侠,常挥金以济少年。凡是事无益即有弊,她不是油滑油滑之人,又有重义轻财的萧洒本性,如此便经常给本身招来祸端。有一次,昔日曾遭湘兰拒之门外的客人,今时已成礼部主事。此小人成心挑衅,便借了由头逮捕湘兰,并在堂上用心热诚:“大家都说马湘兰了不起,本日看来,也不过是徒有浮名。”马湘兰却临危不惧,以一句“正因昔日徒有浮名,才有得本日的不名奇祸!”反唇相讥。因而,主事主审皆恼羞成怒,更是不肯等闲放过马湘兰,搜刮财帛,逼迫入狱,手腕极其恶毒。
公然诗画俱佳。诗写兰花,亦姣美,亦温婉,亦喻人,亦喻事。画中数株兰叶如剑,或微微低垂,或旁逸斜出,有孤石相衬,清风若拂,兰花清雅绽放,似蝶翩飞啜饮,在山间与风相悦,又仿佛有芳馥模糊滴落,香透纸背。
那边风来气似兰,帘前小立耐春寒。
可兰花不好画。要如何故才华运密意,笔落银笺,才不会偏离了那一个幽呢?
偶尔拈笔写幽姿,付与何人解护持?
一到移根须自惜,出山难比在山时。
马湘兰边幅虽非国色天香。乃至“姿首如凡人”,但“神情开涤,濯濯如春柳早莺,吐辞流盼,巧伺人意”,固“见之者无不大家自失也”。想来她恰是如兰似竹的那一类才子,不以娇美的边幅媚人,腹有诗书气自华,她用来取胜的是满腹的才情与奇特的本性。
她是秦淮河边的幽兰,芳华绝世,有人观之,有人赏之,有人慕之,有人贵之,却不能被爱人佩之。
三十年,他们谈诗画,谈风月,谈世事,谈情面,只是不谈婚嫁。
途中盛暑,千万保重。临行不得一面,令人欣然,不知能同此念否……
这两首小诗,皆为明朝才女马湘兰所写,并一同题在其画作《墨兰图》上。相传该画现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,被视为丹青水墨中的珍宝。比较荣幸的是,我在网上还能寻得图片来旁观,也算是小过了一回眼瘾。
普希金在诗歌里如是说。真像彼时的湘兰。
可她无怨。固然光阴飞逝,三十年景一弹指。
马湘兰,名守真,小字玄儿,又字月娇。因在家中排行第四,人称“四娘”。相传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令媛蜜斯,至于为何单身流落到金陵,又在秦淮河边高张艳帜。则不得而知。因她本性灵秀,能诗善画,喜画兰,擅画兰,故称“湘兰”。